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城市背街小巷整治难点及先进经验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4-05-21 | 1992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梳理了关于背街小巷管理整治工作的优秀经验及做法,希望为其他城市提供思路和借鉴。

导读:如果将主干道比作城市的“大动脉”,那么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背街小巷人流量不大,却是离居民最近、关乎其出行的民生路。做好背街小巷管理整治工作,治理背街小巷顽疾痼疾,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梳理了关于背街小巷管理整治工作的优秀经验及做法,希望为其他城市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背街小巷、整治难点、先进经验、城市治理


一、背街小巷整治难点

(一)政府财政压力大,资金筹措较困难

在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工作中,工作量庞大,若无充足的改造资金,则难以进行道路、基础设施、空中线缆的改造,一切想法将成空谈。背街小巷整治改造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非常依赖财政资金,但由于疫情、宏观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影响,诸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无法保障改造资金。

(二)居民意见不统一,难以达成共识

背街小巷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关乎居民出行的“民生路”,背街小巷怎么改居民最有发言权,但每个居民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和需求,且整治工作涉及多方群体,例如居民担心影响日常出行、商户担心影响自家生意。统一的改造并不能使所有人接受,如何使“背改”工作令每位居民满意值得思考。此外,在背街小巷中,存在着不少自建房,这些自建房有的是为满足自身便利所搭建,有的是为增添使用功能所搭建,还有的是为谋求经济效益所搭建,隶属历史遗留问题。由于事关居民切身利益,若未能与其充分沟通就贸然拆除自建房,容易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对情绪,使得投诉电话激增,阻碍甚至阻止工程的进行。

(三)整治后问题易反弹

一时清理整治易,长久巩固成果难,一直以来都是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相比于主要大街和重点区域的环境建设投入,背街小巷的环境治理投入明显不足,加之自身环境建设基础较差,使这些边角地区治理成效不明显,治理过后问题容易出现反复。此外,背街小巷整治存在治理权责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这使得环境治理工作不能长期落实到位。最后,由于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积累太久,居民形成了错误的生活习惯,使得整治后易反复出现环境问题,背街小巷整治成果的保持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而居民素质的提升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二、先进经验梳理

(一)破解财政资金难题的“多元筹资”模式

背街小巷整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若只依赖财政资金的投入则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资金投入。首先,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最大化争取上级专项奖补资金;其次,可引导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包各条背街小巷,各单位筹集资金;最后,可发动党员、群众捐款,以此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安阳市于2021年全面开展村庄背街小巷硬化工程,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市2190个行政村6.9万条背街小巷硬化和整治工作,但实际只用3年就提前完成了任务。

对村庄背街小巷实施硬化工程,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保障资金投入,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等等均是不小的支出。安阳市在资金筹措方面,采取“五个一点”(政府出一点、机关(企事业)单位帮一点、村级集体拿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筹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层面将财政资金优先用于背街小巷硬化工程,每年拿出500万元财政资金奖励硬化工程开展快、质量高的县(市、区)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全部用于其中;企业层面安阳市实行“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工作,由全市100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包130个弱差村,各单位筹集2308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层面部分县(市、区)实行县乡村三级按4:3:3的比例配套资金,给任务村提供原材料,村集体拿出30%的费用,统一组建施工队,减少村庄硬化建设成本;群众层面发动宣传活动,为村民讲述修路的必要性,号召乡贤和村民捐款。

(二)满足居民需求差异性的“一院一策”模式

背街小巷整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将改造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中去则是重中之重。部分地区在进行“背改”工作时,只关注居民所住院落外的改造,而忽视院落内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背街小巷品质,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但却无法精准满足其诉求。“一院一策”模式下,由责任规划师团队主动对接各街道,走进各院落,通过居民共商共同决定院落公共空间的改造方式,更具针对性的解决了不同个体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了一个院落对应一个规划方案,既加强了居民的参与度,又满足了其需求的差异性。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众多胡同院落中存在着私搭乱建,部分居民为了自身便利将杂物堆至院子各个角落中,严重挤压了公共空间,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过道变得更加拥挤。部分院落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内部设施受损严重,木结构的垂花门甚至往下掉渣,严重影响院落风貌,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北京市于2023年启动了第三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行动,首次提出打造一批“美丽院落”,将治理的触手从街巷伸至平房院落。

由于每个院落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居民的诉求也有所差异,为了将改造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儿里,每个院子都有对应的设计方案,实现了一院一设计,一院一方案。责任规划师团队主动与各街道对接,积极与居民沟通并广泛征集其意见,最后形成独具院落特点的规划方案。经“一院一策”改造后的院落,彰显着院落环境好、院落秩序好、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等诸多不同特点。

(三)全流程倾听民意的“三问于民”模式

背街小巷是居民每天上班的“第一公里”和回家路上的“最后一公里”,背街小巷的治理关乎着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怎么改居民最有发言权。“三问于民”模式指在工作开展前期问需于民,在实施过程中问计于民,在工作结束后问效于民,在此模式下可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背改”工作中,充分听取其意见及建议,确保居民在改造提升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为了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沈阳市采取“三问于民”的模式实施背街小巷微更新工程。

“三问于民”使居民参与到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全阶段工作中,解决了“改什么、怎么改、改的好不好”的问题。在整治改造工作开展前期阶段,沈阳市城管执法局通过开展座谈会、发放问卷、调研走访等方式了解居民对于背街小巷改造工作的需求,充分倾听居民的声音后,梳理总结居民的意见,将其融入到改造方案中。在整治改造工作实施阶段,沈阳市建立了完善的管控体系、完善问题发现处置闭环管理体系,居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不断反馈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实现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置,避免工程结束后返工。在整治改造工作结束阶段,对居民进行满意度调研,对工程效果进行评估,切实做到问效于民。

(四)巩固整治成果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分类分级管理”可以细化成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分类管理指对全市所有建成区的背街小巷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实施差异性管理;分级管理指对沿街商铺以“红、黄、绿”三色标记风险等级,按照不同风险等级进行不同频次的巡查,在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同时,维持了街面市容环境秩序有序,巩固整治成果。

南京市首先对全市2611条街巷按照通行类、生活类、商务类、景区窗口类重新划分定位,制定精细化管理标准后按照新颁布的《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分类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

为了使街面环境秩序问题不再反弹,南京市实施“绿黄红”分级管理,结合店铺业态,通过商户的依法经营情况对沿街商户进行打分,90分以上的商户挂绿牌,70-90分的商户挂黄牌,70分以下的商户挂红牌,根据不同挂牌等级,实行不同管理标准和巡查频次的差别化巡查管控,每次检查合格的商户会有相应的加分,检查不合格的商户会有相应的扣分,针对于屡教不改、不配合整改的商户则进行行政处罚,以此进行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执法巡查巩固整治成果。

三、总结与建议

通过梳理背街小巷整治中现存难点和先进经验及做法,我们也得出了涉及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前、中、后期全流程的破解背街小巷整治难点、提升整治效果的策略。

(一)多元筹资,破解资金难题

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资金筹措上,按照“政府出大头,街办出小头”的原则筹集资金,同时将背街小巷整治专项经费纳入市区政府财政预算。在地方政府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需要积极拓展背街小巷整治投入渠道,引导背街小巷所在企事业、物业公司等单位,发动党员、群众共同筹集资金。此外,可试点运行“百企包百巷”模式,引导企业进驻背街小巷,通过街巷冠名招商等措施缓解经济压力。

(二)三问于民,建立问题发现处置闭环管理体系

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在“背改”工作前期,做到“问需于民”,通过发放“背改”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多渠道汇集民意,此外还可分析12345高频反馈问题,以便于精准了解居民反映最频繁、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实现整治工作“对症下药”。

在“背改”工作中期,做到“问计于民”,“问计”不仅要询问居民关于“背改”工作中的建议,汇集多方智慧,还要知晓其在“背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畅通反馈问题的途径。因此,需建立问题发现处置闭环管理体系,在施工的街巷内张贴二维码,让居民通过扫码反馈“背改”工作中具体问题,也可反馈街巷内商户占道经营、垃圾扫地出门等问题。在收集到问题反馈后,后台人员及时进行问题梳理,并分发给施工队迅速进行处置,避免整治工作结束后验收不合格进行二次返工。

在“背改”工作结束后,做到“问效于民”,“背改”工作的成效如何,应由居民说了算。在整治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居民满意度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纳入背街小巷验收标准中,针对于满意度较低的街巷重新进行整治改造。

(三)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应严格落实网格员工作机制,实行网格化工作模式,在日常巡查中,采用车巡步巡相结合、地段时段相结合的模式,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此外,还可组建志愿者监管团队,通过新媒体手段,如视频抓拍,社会公众热线等渠道发现并上报问题,实现日常监督。最后,可通过委托第三方每日抽查背街小巷,将检查结果纳入考核体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背街小巷的日常监管。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离不开相关部门和居民的共同配合。可通过建立“门前三包”示范街路、街巷管理自治联盟等方式,引导商家和居民共同参与背街小巷的日常管理。落实街(巷)长管理机制,根据背街小巷分布,推行以街道办事处属地化管理为主,各部门分片包干为辅的管理模式,努力打造背街小巷“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格局。

多年来,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致力于深耕城市管理领域,始终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建言献策。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最能体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关乎着群众的幸福感。民生智库通过第三方检查评估的方式,推动背街小巷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