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智库 | 生育政策变迁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来源:
|
作者:社情民意统计中心
|
发布时间: 2020-12-01
|
412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可从侧面验证生育政策实施成效,以及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摘要:人口是一切的基础,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家底。自2010年我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态势都已发生突出变化,生育政策也一再变更,但目前来看,实际生育水平仍低于预期,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发生变化。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时隔10年之后,对全国人口基本情况的一次盘点。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可从侧面验证生育政策实施成效,以及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一、生育政策变革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即有计划的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与生育率走低相关的人口问题,近年来,我国从1970年开始严格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几经变革。从2011年全国放开“双独二胎”政策,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再到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通过的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家庭范围逐步扩大,独生子女告别生育政策舞台。与此同时,与人口生育政策相配套的政策也陆续出台,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大多数人的生育行为都是在综合考量内外部因素、宏微观原因之后做出的理性决策,其中,政策框架则是必须遵循的强制性约束。生育政策的几番调整无疑也将成为一定时期内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计划生育政策松动之初,官方和学者对于我国新出现生育高峰都曾作出一定的预期,期待通过生育政策的开放,能够提高我国日渐下滑的生育率,缓解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并最终达到优化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目的。但现实情况是,经过几年实践,虽然出生人口出现过小高峰,且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确实对人口结构起到一定的修复和促进作用,但这些生育政策改革明显“遇冷”,实际出生人口低于政策预期人口,远未达到理想的预期。基于此,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较有争议的“低生育率陷阱”危机、“机会成本与生育需求”说等。但生育政策鼓励生育的空间有多大,以及其政策效应在多大程度上会被各种现实问题(社会、经济、就业、人际、伦理、心理等)所抵消,都有待时间的实践和研究的论证。
二、生育意愿走低
“生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兼有三个特征:即数量、时间和性别”。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主要在数量方面做出硬性约束。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人普”)至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人普”),是我国近四十年以来生育政策变革最频繁的阶段。自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后,生育政策作为约束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红线已经基本消失,由此而来的是生育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相对自由的个人选择,越来越受到个人年龄、价值观、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的影响。生育意愿是人们对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及看法,包含生育子女数量、生育子女时间、生育子女性别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中又可操作化为“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时间”“意愿生育性别”。生育意愿不等于生育行为,但目前仍是预测生育水平的最常用指标。其中,意愿生育数量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与我国人口增长、人口预测、人口控制、人口政策最为相关的方面。
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素质教育日益普及等多重影响下,人们的生育观念已发生巨大转变,生育政策放开所释放出的生育许可仍有待经过人们日渐审慎的生育意愿转化为具体的生育行为。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80后、90后生育意愿降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包括高企的房价、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生活成本等。而且,在放开二胎政策对生育影响的高峰期过去之后,生育意愿的下降就表现在因80、90年代出生人口骤减而带来的一孩生育数量减少的同时,二孩生育意向也偏低。
80后、90后生育意愿下降的一大明证来自《京东数科研究院:线上生活消费数据报告 》。报告中显示,在2016年到2018年间,本该是生育黄金期的90后的萌宠支出指数大幅增长,且每年保持近50%的增幅,却在“养娃支出”上不升反降。尽管“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已经三年有余,80后群体在母婴用品上的消费并没有明显上升,一大可能原因就是生育意愿不强。90后群体正在逐步进入婚育期,但该群体的“养娃支出”近年来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在逐年下降。鉴于90 后是“二胎政策”的重要目标群体,这部分人群表现出的低生育意愿值得引起注意。除却物质压力外,这其实也说明传统生育文化正在逐渐瓦解,而新的生育文化正在形成。
事实上,与生育意愿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结婚意愿,据参考消息报道,2016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北京市委党校学者潘建雷表示:“结婚年龄在不断上升,结婚意愿在不断下降,包括生育意愿。”《京东数科研究院:线上生活消费数据报告 》也从侧面体现出这一点。但目前国内关于结婚意愿的研究仍较少,因此对国内80后、90后以及即将步入法定婚龄的00后的婚恋观、结婚率都无法获得整体性印象,尤其是大中城市大龄白领知识群体的婚恋问题。
三、人普数据分析
从六人普到七人普期间,从国情来看,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节点;从生育政策环境,是从严格独生子女到全面二孩的实践检验期。而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开展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夯实的人口资源信息。
相对于人口老龄化预测的稳定性和必然性,生育水平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和可调整性。事实上,七人普数据在摸底我国近年来总体生育情况的同时,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摸索人们对于生育的实际看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人口政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并启发学界结合其他统计数据和人口发展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系列人口研究。为确保全面二孩的政策效应能达到预期效应,必须继续出台更实质性、更具支持性的配套措施,以尽可能减缓生育率的不断下降。
七人普具有基础数据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数据,首先可从如下方面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初步分析和验证。
1.初婚年龄
根据七人普初婚年龄,分析近10年来符合法定结婚年龄人群的结婚率和结婚年龄的地区分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外城市)特征和分年代(70后、80后、90后、00后)特征。
2.生育情况
根据七人普生育子女数据,结合初婚年龄,分析自2010年以来二胎家庭(二胎于2011年后出生)规模以及分地区和分年代特征,以及占符合二胎条件家庭的比例,直观检验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家庭住房类型(购房、租房等)、是否流动人口、职业类型、教育程度等因素,推测实际影响家庭决定要二胎的主要因素。
3.未婚人群
聚焦七人普数据中超过法定结婚年龄应婚未婚群体,对比六人普数据,分析未婚人群的规模以及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趋势,以及在应婚年龄群体中所占比例。结合未婚人群的教育程度、工作地点及户籍地、职业类型进一步挖掘未婚人群不婚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