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对林木正常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区域环境的变化,有害生物的种群结构日趋复杂化,如何规划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实现大生态环境与小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工作开展的基本策略。基于多年来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的实践经验,民生智库建立了标准化的监测体系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模式。
一、调查思路
首先,有害生物的成灾因素复杂多变,对有害生物的调查研究不能单纯的局限于病虫害数据,应该将其他环境变量(如气候、地理、植被等)纳入指标体系中,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有害生物风险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以便获得更精准的测报结果。
其次,应针对有害生物复杂的生存背景,制定符合生态系统多种目标的优化组合近似方案,通过开展高效的诊断、识别、治理工作,建立了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测报工作需多方分工协作,林业站-测报点-第三方公司各司其职,不同融合,持续优化和完善监测预警方式,才能最大化发挥职能优势,提高调查测报工作的效率。
具体实践中,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工作包括三个环节:采集诊断→灾情评估→趋势预测,三个环节首尾相连,循环往复,随着数据的积累,评估模式趋于完善,测报结果更加精准。
二、调查流程
1、采集诊断:高科技与专家系统的有机衔接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需提供高质量的溯源数据,数据信息力求真实、可靠,一方面数据采集需建立规范化标准,需符合可感观和专业化要求,对现场调查人员需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利用遥感、视频解码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手机、平板端等移动终端现场采集高清图像,即时传送至后端专家系统,由专家实时诊断有害生物的种类,形成专业判断,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提前预警,以便防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对危害区域进行治理,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和灾变。
2、灾情评估:借助GIS技术实现立体评估
在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中,借助GIS技术可对空间数据进行立体可视化呈现,帮助相关部门对灾情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对管理决策形成关键性支撑。GIS应用能够准确、直观地表现出有害生物的地域分布和变化情况,评估其灾害程度,确定爆发区域,摸清有害生物的蔓延路径和发生规律,尤其在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的山区,为开展多尺度和多途径研究及防治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技术支撑。
3、趋势预测:建立统计模型提高预测精度
为更好的预测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我们开发了基于R语言的统计分析模型,该模式在时空属性特征的数据表达、分析和解释上,具有较高的测算精度,简化了分析和传达效果。一方面,可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全面评估有害生物爆发风险,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基于预测结果制定解决风险方案,形成独特的防治管理体系,为有害生物防治规划指明方向。
三、调查成果
多年来,民生智库始终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过程,以影响林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病虫害问题为重点,开展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一是针对不同防治对象及危害特点,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美国白蛾、食叶害虫、草履蚧等无公害防治体系,树立典型,加快疫点改造,严防疫木流失,实现了绿色减灾和可持续控灾;二是建立普查数据库,形成文字、图像、标本等形式多样、资料全面、内容真实的普查成果,为准确测报、严格检疫、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