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饮食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方便、快捷的外卖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尽享天下美食,外卖快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饮食的“新宠”。与此同时,外卖垃圾的增加,为城市垃圾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议题和挑战。
一、外卖垃圾问题现状
1、外卖餐饮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的垃圾、废物给环境造成了严重负外部性
快速发展的外卖餐饮也给环境造成严重的负外部性——外卖餐饮需要大量的、以塑料和纸制品为材质的包装,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外卖垃圾,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加剧了本来就不堪负重的城市垃圾处理负担,并通过扩散效应,加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以美团点评为例,根据其公布的财报数据,餐饮外卖交易笔数从2017年的40.9亿笔增至2018年的63.9亿笔,增长56.3%;2018年日均餐饮外卖交易笔数1750万笔。有环保组织测算,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仅美团点评一家企业,每天产生的塑料盒/杯就有6562.5万个。有机构测算,外卖平台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
2、“限塑令”对外卖餐饮业而言往往形同虚设
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发布“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然而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我国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消耗量迅速上升,到2018年时每年产生大约200多亿个塑料袋,大大超过每年节约的塑料袋数量。其原因在于使用塑料袋等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政策难以在小型超市、肉菜市场、临街商铺、街边小贩、乡镇小卖部等地方推行;收费袋子每个0.1-0.5元的定价对许多消费者而言难以形成成本压力。
而在外卖餐饮中,尽管许多商家收取例如“餐盒费”的包装费用,但由于外卖餐食必须打包、买家支付的意愿更强,“限塑令”往往形同虚设。
3、可降解材料并非万能,外卖垃圾不由外卖商家处理引发了现实版的“公地悲剧”
一方面,可降解材料不代表100%生物降解。塑料降解一般通过添加玉米淀粉或碳酸钙、“光敏促进剂”等方式实现。通常,如果塑料中含有的可降解成分达到60%,便可成为可降解塑料制品。在特定条件下,生物降解成分完成降解后,剩余40%的不可降解成分会变成塑料碎片,继续存在于环境中。
其次,可降解塑料只在特定环境中才能被大部分分解,而且降解时间长、容量有限、难以鉴别,在现实中只能和普通塑料一起填埋焚烧。
最后,由于可降解塑料餐盒的成本较普通塑料餐盒高,且外卖垃圾多有城市环保部门回收处理,外卖商家不必为外卖垃圾的处理支付额外费用,商家的逐利性引导其不顾环境承载力、城市治污成本等问题,使得外卖垃圾成了现实版的“公地悲剧”。
二、外卖垃圾治理问题复杂
外卖行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起步较晚,自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外卖垃圾治理主体的缺失,“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环保原则无法在外卖垃圾处理过程中实现,最终只能是让整个社会为这个新兴行业承担环保代价。
目前消费者垃圾分类意识较低、外卖平台和商家社会责任不足。外卖垃圾治理问题复杂,解决外卖垃圾治理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消费者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治理。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影响垃圾治理有效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还应看到,城市垃圾协同治理难点在于:
(1)治理主体碎片化:政府间不同部门缺乏协同,多层级政府之间协同阻力大;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重视欠缺,存在信息孤岛,难以实现协同治理。
(2)利益表达机制缺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反馈,致使各主体参与治理被动化,同时存在“缺位”现象。
(3)监管机制不完备:存在着实体性规范不足,程序性规范欠缺,制度落地性不强。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政府角度利用经济税收杠杆降低环保餐盒成本,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进行补贴,进一步明确外卖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责任,培养国民素质等。
从平台角度强调联合厂商搭建餐具生产、回收及处理平台,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对外卖包装进行监管同时联合商家做好消费者环保意识宣传等。
从企业角度,餐饮商家可对外卖包装优化,餐具生产企业承担处理责任并加强研发等。
从消费者的角度,主要是树立意识、积极行动,即在选购外卖商品时尽量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餐具等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