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制度型开放: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模式(下篇)
来源: | 作者:绩效管理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1-04-01 | 623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模式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国家战略。在制度型开放为主的新阶段,以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作为支撑,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包括自由贸易港),将对我国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FTA项下的双边国际合作产业园、“一带一路”项下的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我国已成立的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扩大投资领域开放、转型升级贸易功能和开放金融领域创新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并努力建成全国标准版,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民生智库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将持续跟踪分析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今日推出《制度型开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模式(下篇)》。

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模式

      我国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创新技术为引领的双层结构服务模式。

      一是中央层面,在口岸执法与基本服务、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网应用、与境外信息交换等方面统筹基本功能建设,即全国标准版建设,不推进国内外系统对接、信息互换共享、国际合作对接。中央层面2020年完成了18个基本功能建设,比2018年新增了服务贸易、检验检疫、金融服务、口岸物流、收费服务平台、物品通关、移动应用等6个;对外服务细项729项,其中“货物申报”的服务细项相较于2018年呈倍数增加。

      二是地方层面,以省域为单位建设一个“单一窗口”,在中央层面的基本功能基础上,推动各省域间互联互通,同时结合地方特色、重点产业等,在口岸政务服务、物流服务、数据服务等方面不断丰富地方特色的国际贸易相关的公共服务。两层服务事项的申报均可“一口”受理,信息一次递交,审批多部门并联进行审批,结果“一口”发布。

表:2018年与2020年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服务细项统计

       1、上海“监管+服务”模式,推出系列“区块链+”贸易服务

      上海特色服务应用所能支撑的业务,已从口岸监管、贸易监管,向贸易服务延伸,形成了“监管+服务”的功能板块,覆盖监管全流程与国际贸易主要环节。

       一是依托上海“两港一区”口岸(国际海港、国际空港、国际自贸区)优势资源,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打造服务海空物流一体化平台,服务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

       二是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和云技术,推进政务链、贸易链、供应链、物流链、金融链等信息深度交互融合,共享共用,推出系列贸易链服务,包括:

      ①提供跨境人民币“信保+担保”贸易融资服务,降低外贸企业融资成本,保障外贸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②通过对产业上下游信息采集和追溯,提高上下游交叉验证数据准确性和业务真实性,为上海国际医药等重点产业及经上海口岸进出的企业提供从源头到消费的可视化的全球供应链信息服务;

      ③对全口岸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链等信息实时定位追溯,提高智慧监管与服务衔接效率,促进全流程便捷通关和全领域风险管控;

      ④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整合贸易服务相关信息资源要素,为中小外贸企业设立服务专窗,不断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应用功能及应用服务,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2、北京“互联网+口岸”模式,尽显“一键搞定”便捷

       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重点在物流应用、金融应用服务方面丰富地方特色服务应用功能板块,在连接全市、津冀、全国其他口岸贸易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打破区域限制壁垒,打造北京特色:

      一是畅通“单一窗口”与交通物流电子信息对接渠道,搭建京津空港国际物流应用系统、京津冀海运通关物流查询系统等跨境贸易统一平台,实现信息深度交互融合、企业便利化措施互认、优惠待遇跨关区共享。

      二是结合北京是全球500强企业最密集城市、14%企业总部聚集地的特点,通过内联全市各口岸,外联津冀及全国各口岸“单一窗口”推动实现企业总部“一点接入”即可办理全国各口岸贸易业务,帮助企业总部建立国际贸易全国运营中心。

      三是努力打造业务主管部门与国际上下游产业合作伙伴的信息互换共享,提高信息采集、甄别、认证、追踪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升对进出口企业全链条的联动监管水平。

      四是注重在发挥“三互”大通关为机制化保障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产业全链条的信用管理体系,推动产业全链条监管,在有效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基础上,大幅度缩短企业通关时间,降低贸易成本。

      五是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广标准版出口退税功能,整合退税业务纳入“单一窗口”办理,推动“单一窗口”实现贸易出口退税覆盖全业务、全流程。

      六是升级“单一窗口”人工智能在线咨询的智能分配、自动应答等功能,让企业享受到更多贸易便利化。

      3、福建“数字福建”模式,提升贸易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

      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4.0版在3.0版已经实现的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运输工具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升级,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科技创新技术,深挖贸易数据价值,打造全链条一体化服务。

      一是在全国率先上线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实现跨境商品和一般贸易“溯源链”,丰富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打造关、港、贸、税、银一体化运作。

      二是融资系统在全国率先上线,将贸易全链条信息完整串联,智能开展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直观的贸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指标参考值和授信额度,提升了融资银行风险管控和企业贸易融资服务。

      三是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战略对接,探索“丝路智慧口岸”及全产业链服务合作,不断探索国际间业务合作和数据交换与共享,推动丝路智慧口岸建设,努力构建海丝-国际化贸易信息走廊。

      4、江苏“电子口岸+”模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实现长三角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利用云技术建设云平台,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重点推进口岸物流信息对接和口岸金融信息对接,推进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

      一是推行航线船舶转港复用功能,针对转港申报数据中重合度较高的信息,允许下一港进港申报的业务数据及附件直接复用上一港离港申报的业务数据及附件,减少信息重复录入和核对时间。

      二是推进与长三角口岸物流信息对接,所有涉及跨区域的数据都逐步实现共享,为经上海口岸出关的江苏企业提高更优质的贸易服务。

      三是在国内率先开展自贸试验区口岸金融信息综合服务试点,省电子口岸与相关银行的系统深度对接,推出银行、保险、信保在内的多项服务,首次实现与外汇管理信息的对接。

      5、海南的功能创新模式,优化通关便利和业务部门协同

      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依托自由贸易港建设和自贸试验区国家战略定位,针对海南特色、海南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对功能进行创新。

      一是设立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优惠查询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智能贸易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应用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关税的能力,有效降低企业贸易成本。

      二是增设政府协同服务管理功能,实现各码头企业数据系统与海关业务系统对接到“单一窗口”,“单一窗口”电子信息端口再与海南政务信息系统、省大数据局业务系统、社管平台对接,为贸易监管系统提供大数据支撑。

      三是增设进口原辅料企业、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企业申报“零关税”功能应用,助推政策落地。

      四是采用大数据手段,整合口岸资源,丰富增值服务功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贸易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满意度,吸引更多的外贸投资。

      表格数据来源:2018年、2020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服务目录》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