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对“放管服”改革进行探索实践,民生智库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建言献策,今日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下篇)》。
困难与问题
在改革实践探索过程中,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取得成效与突破,但监管理念冲突、“双随机、一公开”落实问题、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难等困难、短板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解决事中事后监管中的疑难问题,提升监管效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场主体增长快,事中事后执法力量相对不足
市场主体数量大底数不准,给事中事后监管带来困难。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准入便利度大幅提升,市场主体逐年增长。“抢跑”户和僵尸户也大量出现,多口径统计数量有出入,底数准确性不足,给事中事后监管带来困难。同时,随着技术更迭、经济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相应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落后于新业态的发展。
2、信用体系建设缓,事中事后监管基础待完善
信用监管未形成有效整合。多个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或出于信息安全考虑,跨部门涉企信息共享存在困难,统一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推进难度大。在信用分类监管和联合惩戒实践中,不论是信用修复、异常名录制度还是综合监管平台的运行,信息归集质量和效率问题都较为突出,信息的不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度和综合监管平台的使用效率。
3、协同监管不足,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权责界限不清晰,协同监管存在困难。机构改革对市场监管领域职能作出较大幅度调整,部门整合、职能划转,原有各部门职权职责边界被打乱,业务交接不充分,新旧业务理顺尚需时日。基层市场监管在“四”局合并后,“多合一”功能普遍。各业务各条口上传下达仍各管一摊,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较合并之前比,基层压力明显增大。跨部门协作的牵头部门与协作部门之间明确的职责与分工,协作机制、争议解决、配合义务、追责方式等均存在模糊性问题。跨区域协同监管更是代表多元主体利益,权责划分缺乏明确依据,在实践中,仍以单个行动为主要模式,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4、行业协会联盟作用有待进一步充分有效发挥
行业协会作用未充分体现。调研发现,公众在遇到权益侵害时,大部分会直接向产销商索赔,其次是政府投诉,较少向协会做出反馈。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因受资金、人才等因素限制,能力难以达到需求,逐渐在企业之间失去公信力,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部分专业性强的领域,如计量、特种设备等,也较难从社会公众角度形成有效监督。行业协会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启示与建议
民生智库认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从上而下,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大监管体系;更要自下而上,调动协会、联盟和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顶层设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首先,区块链技术为涉企信息收集提供安全解决方案。打造集企业自主添加经营信息,社会公众辅助参与,政府部门服务指导、在线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打破政府部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藩篱,推动市场监管从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型。
其次,突破数据壁垒,完善市场监管数据库。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以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大服务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数据库,整合市场主体营业执照、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各种类型业务数据,所有市场主体100%覆盖。
第三,进一步推动完善信用修复机制。转变理念,从监管向服务转变,对非主观或轻微失信行为予以修复机会,惩戒并非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让企业重视企业信用信息,鼓励企业重塑,诚信自律。
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受地域、空间、行业限制越来越小,打破区域、部门、层级边界,建立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跨科室的联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首先,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基础性作用,提升信用归集质量和效率,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政级别政府之间信息互通机制,厘清权责,促进共同监管。
其次,加强交流合作。针对监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建立沟通机制,强化统筹协调,重视交流与合作,提升监管效能。
第三,建立协作保障机制。细化协作程序和步骤,明确责任和分工,完善协作配合的保障机制,确立争议解决办法,形成监管合力。
3、加快更新监管理念,促进监管融合
构建和谐统一的市场监管文化,加快更新广大干部的监管理念,提高思想站位,能够有效促进监管融合,提升监管效能。
第一,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持续落实“放管服”政策,简政放权,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检方案,明确年度计划、内容、流程等,促进“双随机”常态化、规范化,“一公开”透明化、诚信化。
第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重视基层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基层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水平,建立干部培养机制,注重打造复合型人才,逐步提高市场监管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第三,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人员的思想建设,推动理念更新,鼓励用科技手段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持续完善“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大服务”的市场监管体系。
4、重视社会共建共治,探索长效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力量,建立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
一是不断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二是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给与政策扶持,着力解决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现存的问题,充分发挥合作、沟通、协调、协同作用。引入社会组织、团体、志愿者等力量。
三要重视监督反馈。进一步优化12345市民热线反馈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制定科学剔除措施,以减少行政资源浪费,提高解决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畅通多种渠道,如电视、微博、微信、广播等广泛收集公众意见,积极沟通和协调,提升企业、群众满意评价,以扩大社会参与满足社会“公正性”需求。
5、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强化法治保障,探索审慎包容。法制是基础,是“事中事后监管”的执法依据,依法行政是市场监管的基准,要不断强化市场监管的法制性、规范性、统一性,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法治的基础上,探索审慎包容,弹性实施,避免“一刀切”,促进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建立评价改进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广泛收集意见,客观了解事中事后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对监管体系进行多维度评价,探索科学解决方案,重视评价结果应用,以评促改,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各地政府部门在“放管服”改革的探索实践不断涌现并取得积极成效,营商环境指标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民生智库对改革前景充满信心,对未来满怀期待。